本文转自:人民网-江苏频道配资321
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
湖头村“1+1”影视基地里,一部短剧正在拍摄中。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
深棕色实木家具、亮面皮革沙发,还有阳光一照就白得发亮的细纱窗帘,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家居场景。南京江宁区西泉社区湖头村“1+1”影视基地里,一部微短剧在此开拍。
这座去年底建成的“竖店”影视基地,由一所旧小学改造而来。不到一年,已在圈内小有名气。仅9月20日这一天,基地就迎来三组人马:一部微短剧拍摄,两场直播带货。
“取名‘1+1’,我们期待的是文化资源与商业收益产生化学反应,实现1+1>2的效果。”基地负责人梁珂珂说,这里距禄口机场、南京南站都只有20分钟车程,让它成为“落地即可拍摄”的理想选点。
为了吸引剧组,梁珂珂花了不少心思。60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分割成20多个独立场景单元,面积40—120平方米不等。复古咖啡馆、科技感舱室、森林系外景、简约工作室……模块化布局可快速切换,能满足广告、短剧、直播等多元创作需求。
“道具超市”里摆满了各类物件。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
光有场景支撑远远不够,基地还配套打造了“道具超市”,品类一应俱全。货架上陈列着熊猫牌老电视、旧式收音机、复古电话机等;单单用于场景搭配的台灯,就有20多种款式。“短剧正在走向精品化,布景细节容不得马虎,这些老物件都是我们一点点从各地淘回来的。”梁珂珂说。
更打动人的是基地的“柔性定制”能力。遇到特殊拍摄需求,团队可临时定制、现场制作道具。这不,“道具超市”门外的空地上,附近村民郭泽林、周应飞正对照图纸切割木板,准备组装成供拍摄使用的汽车舞台。保洁工周家勤也是当地村民,靠这份工作,他一年增收6000多元。
湖头村1+1影视基地由闲置的小学改造而来。受访者供图
梁珂珂算的是基地运营账,西泉社区算的则是乡村振兴账。
这里原是湖头村小学,停办后闲置多年。如今,这块村集体资产盘活后,组里122名村民每人每年可获得220元分红。更重要的是,一度沉寂的乡村正在被激活。
“我们长期以农业为主,面临资产空置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压力。”西泉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磊坦言,“1+1”影视基地的出现,与社区盘活闲置用地、培育新业态的需求正相契合,“这下发展有戏了”。
尽管单部短剧的拍摄周期通常只有三五天,却实实在在拉动着当地消费。万物有光工作室负责人李国庆说,他们剧组35人一周的吃、住、日常消费都在村里和附近。
随着基地名声打响,昔日无人问津的闲置资源成了“香饽饽”,催生出“影视 +”的多元业态:村里已有3套保存着旧电扇、缝纫机等老物件的闲置民房,被改造成了特色影棚;南京传媒学院将这里设为研学基地,已有数百名师生来此研学交流;第一期5亩“影视+农场”开门迎客。下一步,湖头村还将推出“慢生活”主题沉浸体验项目。
不止江宁区这一村一点,南京借力微短剧的风口,正在加速布局这条“竖店”产业链——
秦淮区依托江苏网络文学谷打造“秦淮有戏”微短剧中心,设立网文谷基金支持版权采购与产业孵化;江北新区出台专项政策,打造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配资321,建立AIGC视频生成技术应用实验室;浦口区发布扶持办法,成立江苏微短剧创制中心;建邺区依托中国(南京)游戏谷,将微短剧纳入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……
汇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